德国总理访华:工业4.0合作达多赢局面
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默克尔于29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根据德国驻华使馆发布的新闻简报,这是默克尔第八次访问中国。
在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看来,中德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高水平上稳定向前发展,继续在中欧关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 一是去年两国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提出以创新全面引领中德未来合作,这是中国与西方大国首次建立广泛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 二是高端制造业合作前景广阔,德国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有很多契合点,合作将使双方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德位于新丝绸之路两端,也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同时德国已宣布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第一总经理贝诺·彭泽日前指出,期待此次访问能继续加深德中贸易关系,使两国从中获益。
彭泽表示,2015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默克尔此次访华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创新工业领域的合作,推动生产链的数字化合作。他还表示,德中两国在某些尚未挖掘的领域,如消费品市场尤其是营养品和服装业拥有巨大商机。
2014年,在德国对外出口排名中,对中国出口从2013年的第五位攀升到第四位。进口方面,中国位列荷兰之后,成为德国商品第二大进口国。此外,德国企业在华的强劲投资也显示两国经济紧密依存。201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额累计达478亿欧元,2014年又增加了51亿欧元。中国在2014年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项目数达到创纪录的190个,比2013年增加37%。
德国“工业4.0”成为合重点
德国的“工业4.0”计划与中国的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不谋而合。德国“工业4.0”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模块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中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生产、研发脱节的现象,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不再依赖物理上的互相接触,使德国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发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享受全球化生产的优势。
· 德国的“工业4.0”把信息化推向质的变化阶段,推动以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为特征的新的工业革命。
·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智能制造,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与重构生产要素、深化企业组织变革、创新生产方式、提升资产质量和服务功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是一个影响“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局性的问题。
两者除了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不同之外,还存在战略思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德国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机构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参考。德国也重视构建支持工业4.0的法律环境,及时对与企业责任、数据保护、贸易限制、密码系统等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培养全国国民的竞争意识,比较重视反思和自我调适。
在协同机构方面,德国成立了政府统一协调机构,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中国制造”则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从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转变为绿色制造,从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行动能力,这种效率是传统工业无法达到的。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表示,“默克尔此次访华,希望中国政府释放更加欢迎外国企业或更多开放市场的信号,以便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来华,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目前,德中企业都在寻找合作伙伴,在创新方面还有更多合作空间。同时,中国还开展了一些与相关的技术研究,德国企业对此亦感兴趣,希望寻找合作机会。”
因为将互联网技术和企业生产方式紧密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才能实现技术与组织的良性互动,才能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所需要,企业才能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在这些方面,德国都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具有工业体系完整、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中国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
中国制造业如何补课升级,中国制造2025如何能从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中德双方如何能对接工业4.0,首先要从德国工业4.0概念说起。工业4.0中对未来制造业的描述为: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服务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智能电网将能源供应领域、可持续移动通信战略领域(智能移动、智能物流),以及医疗智能健康领域融合。在整个制造领域中,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端到端工程、横向集成(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成为工业化第四阶段的引领者,也即“工业4.0”。
简单来说,工业4.0就是要提高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此次陪同默克尔访华的就有德国工业4.0的起草企业,德国工业优等生——西门子。如果说工业4.0的概念过于抽象,那德国企业将这一概念落实到实际生产应用中后的成果,则能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具象的感受。
德推出《中国战略》九大行动领域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下简称“教研部”)在柏林举办首个“中国日”活动,并推出首个《中国战略2015-2020》。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发表视频致辞,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约翰娜·万卡、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晓驷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中国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副总裁孔弼永、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主席诺伊格鲍尔等专家也就各自领域与中国的合作前景作了报告。
《中国战略2015-2020》为教研部首次推出的国别战略。它确定了九大行动领域,共35项措施。这九大行动领域分别是:拓展德国科教界的“中国能力”,建立可持续合作架构和科学家网络,联络德国行动方并构建政治对话机制,优化德国科研界对华合作的框架条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合作,加强生命科学研究合作,应对全球生态挑战,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合作以及加强职业教育合作。
万钢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目前中国确定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落实创新战略,全力将中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德国也正在通过《新一轮高技术战略——创新德国》计划并实施“工业4.0”规划,加强“创新所在地”的工业大国地位。两国在创新发展方面不谋而合,交流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
万卡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大国之一。《中国战略》有助于促成德国和中国在科研和创新领域创造多样化合作。这一战略将确立中德科研创新领域的目标和方针,为更多的具体合作提供建议,拓宽道路,“我们希望与中国踏上战略合作之路,我们愿与中国共同走以互信为特色的道路”。
“中国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自2016年至2020年发展的重要纲领,时间跨度和《中国战略》不谋而合。”李晓驷说,中德合作的机遇源自两国较强的互补性。中德合作并非“零和游戏”,中国变强了,并不意味着德国变弱了。不仅如此,中德还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达到“1+1>2”的多赢局面。
中德自1978年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30多年来,两国在科研、教育和创新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