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资讯

未来学校,发端于细微创新

更新日期:2017-05-04 阅读量:13144 所属类别:业内资讯

在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是培养一帮只会做标准答案的人,而是培养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而我们现在高品质教育供给奇缺,归根结底在于当前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信息化后工业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破解教育难题的不二选择。

教育真正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发端于细小、细微的细节之处,因为“细”才更“真”和“实”,因为“细”才可以积沙成塔,水滴石穿。

当下,大批学校或研究机构对教育的探索或试水活动,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基本样态。基于大数据、云储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移动端进入学校,自带设备走进课堂,教材教辅电子化,穿戴设备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或课堂内外,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全面收集,自然形成教育的“大数据”。

鉴于此,可以说,“大数据”必将成为未来学校非常重要的标志。

未来学校的教育信息流通能否畅通无阻,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否实现精准推送服务,将成为衡量未来学校的重要指标。

未来学校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对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上。数据记录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都将不同。未来学校,全面全体全程的数据记录成为可能,一切信息都可以数据化记录,数据可以迅速地流转到一切可能的环节。

学校可以依靠数据的流动来组织、管理、评价与干预。数据的快速流转,可以支持分层走班的对位选择需求;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快速反馈,促进教师教学调整;可以通过轨迹画像,预测成绩、预判交友、知晓情绪……

未来学校,互联网让学校封闭的物理空间演化成为开放的知识空间,以此实现学生与全球知识信息的互动交流。互联网的边际成本趋零,数据的重复使用不仅不会贬值,反而可能因为应用而升值,使教育的个性化与规模化矛盾成功和解。

未来已来!

事实上,在我看来,技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万能,尤其是技术作用于教育。因为教育更多需要的是感应,是缄默知识的传递,非语言或技术所能及。

教育的技术不过是有形的物质,感应或许才更具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技术再发达,学校也不会消失,教师依然会存在,因为孩子们需要心灵的慰藉,需要在感应中成长。

来源:光明日报